靜物創作心得:數位的陷阱,計畫外的 "驚" 彩

2020.4.5 10小時放相馬拉松

10小時,15張相紙,無法計數的腦細胞,得到的心得是:
  1. 手機數位影像與底片類比有極大差異,可以參考,不可以認真。
  2. 要計劃思考再按快門拍照:沒有計畫思考過的畫面,常常會帶來辛苦的後續。
  3. 局部放相的加減晒是創作者的救贖,要熟練這樣技巧。
  4. 若覺得簡單無趣的畫面,用些花招吧!

第一張覺得應該是很簡單的基本盤,為了把地曬黑,用盡各種方法,發現出來的效果很普通,雖然知道這是基本盤,還是很難把這張拿上檯面跟同學討師討論。

回頭想想這張畫面構想的主題是要做強力的造型,重點是輪廓線。
靈機一動,用顯影液刷筆,這是以前在PLE2週末班學會的小技巧,刷一刷,效果還不錯,感覺蠻有樣子,黑黑。
局部刷出主體的輪廓線,讓觀者自腦裡想像出完整的輪廓線,這也是完形心理學的閉鎖原則。



第二張是不再原本的構想計畫裡的畫面 ,在拍攝過程中,不小心看到的,用手機調整出來,很喜歡,所以就用底片機拍下。

 (手機拍)

(底片放相)

因為手機調整工序還點小複雜,拉高反差降低亮度亮部提高,所以知道這在放相應該會很棘手,保險起見,還用紅黃色兩種濾片,拍了12格底片畫面,以確保可以放相。到了真的放相,還真的很棘手,一直調不出手機裡的那個畫面。
回頭想想,我這裡犯了數個大錯誤(也是學習啦):
(一)手機數位影像,跟底片類比影像有根本上的不同,若在手機上都要花很大的工序才調整的出來,那調整彈性沒這樣大的底片放相,會很慘,若再加上不會局部加減曬,那真的囧爆了。
(二)不認真分析拍攝現場的分區測光階調確認。因為一時看到有趣的畫面就完全被吸引進去,作分區測光與階調確認發現主體蛋與背景只差半格EV,這裡還是白紙做底,哀,要是換成黑紙,這樣主體蛋可以輕易分離,光芒也可以不會這樣過散,當時堅持啥鬼~~~(翻桌)
(三)起手式混亂,盲目作戰。第一張大圖出來,沒好好想想作戰方法,腦中就一直想者手裡的那個畫面,直接就上反差五號,一路到處亂用反差。要先想想目的,與目前底片原稿的裝框,還要記得數位與類比有極大鴻溝。


收穫:
(一)要多用局部加減曬:張今日老師總是說“加減曬”是創作所在! 
(二)手機現場預看畫面:不要做太複雜的工序,或者要想想你自己在暗房可以實現嗎?







 阿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