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S62-50天學習心得


2019.12.3, 50days since FST62 launch

50天是怎樣的一個時間長度?看數字,感覺是一段漫長。但,實際感受就像玩得很累上床睡覺,感覺才一闔眼鬧鐘就叫了。這就是這段時間上課學到的其中一:


知道的跟感受的是不一樣

我們從書本學到並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可是我們感受到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

那,哪一個對?亦或哪一個重要?

我認為知道(知識)是骨架,是理性。感受到是肌肉,是感性。一個全人應該兩者兼備,有理性才有體,有感性才有態,人要有體態才好看。

50天裡 (雖然有22天我與家人去紐西蘭旅遊),視丘日間部的課程菜單是基礎又充實。

基礎暗房:張金日老師

冷面笑匠張老師的課是冷靜的空間,時不時他會冒出冷笑話讓同學醒過來。或許這也就是暗房空間所需的性格:要安靜地動作,要穩健地思考。在耐心的75324中,要加入一些大膽的創意。
f/5.6, filter No.0, 36sec
f/5.6, filter No.3.5, 30sec
f/5.6, filter No.5, 50sec

暗房影像的沖洗最重要的是眼見為憑,底片投影在相紙再顯影出來的影像才是需要認真去觀察的,任憑你預先地憑空想像都是不準確的。上面這張影像本來我用3.5號反差濾片洗出來,已經滿意要收工了,張老師直接說用5號濾片並再加曝曬秒數! 果然洗出來又是不同感受的影像。 真實地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觀察,如此建立自己的資料庫,資料庫越強大,面對問題的處理能力就越強大。

攝影技術:王維明老師

有著落腮鬍的王老師是個嗨咖,常常都會調侃自己來當作教學說明。這門課比較著重數位攝影技術,不過攝影術的基礎是不分底片或數位,一路從光圈快門感光度的關係講到鏡頭焦段對影像的影響。課程作業也是要我們身體力行地去觀察階調的變化,透過正片的色彩認識Zone system。暗房張老師與這門課的王老師就像是學習攝影基礎的兩隻腳:靜與動,類比與數位,黑白與彩色,缺一不可。


專家是知道如何解決問題

蠟筆小看著正前方,透過鏡頭的影像卻變成小新好像在看右邊。原因出在人物放在鏡頭視野的邊緣,會多拍到一些側臉,這樣會使人臉左邊變胖地變形(身體也是會的),整體看起來就會往側邊看,這個現象尤其是用廣角鏡時會更明顯。
應用在實務拍攝經驗就是:不要把模特兒放在太邊邊! 
若這個場景要強調腿長,那沒問題。若是臉或手臂,那就會很囧。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原因:為何小新的臉會變胖?
1. 因為會拍到側臉  --(解決)--> 反向側身,或打光或化妝讓側臉有陰影。
2. 廣角鏡頭邊緣會有桶狀變形  --(解決)--> 被攝影遠離鏡頭視野邊緣,或者換高品質鏡頭減少桶狀變形。
3. 近大遠小  --(解決)--> 這個是光學透視原理,只能拉開鏡頭與被攝體的距離,改用長鏡頭。

另外帶出來的是:長鏡頭鏡片會容易造成枕狀變形的影像,這個變形用在拍人像可使臉變小,所以拍人像大多會使用稍微長焦段的鏡頭,又可以減少近大遠小。
70-200mm鏡頭是常用的拍人焦段: 70mm半身,200mm大頭照。又可以兼顧攝影師與模特兒的距離,不會太遠不好講話溝通。

精密素描:王仁傑老師

王老師是個優雅的紳士,這一天他穿襯衫戴領帶,他說:沒有特別的原因,就是想要這樣穿。長期的旅居法國,養成他優雅的繪畫態度。上課總是放著音樂,一邊閒聊一邊坐著跟我們學生一起畫畫。精密素描的精密不在於要畫得很像,而是希望我們可以多觀察,再透過筆觸畫出神韻。藉由多次的人像素描,同學互相討論,老師也會適時適度的給出建議,不僅訓練觀察力,更是加強眼與腦與手的連結。這也是視丘的學習在在都是要求學生要身體力行上課老師教的知識。

影像讀寫基礎教育:吳嘉寶老師

影像讀寫這門課就是像是訓練大腦的神經網絡,吳老師授課總是不斷要我們講話,要我們表達自己的意見。耳朵聽到的老師的知識,只有藉由嘴巴說出來與老師討論,這樣才能不斷的校正與強化所學的知識。
就如同德國包浩斯學院(Bauhause)的課綱,視丘的課程教學最重要的是要教會我們知識的架構。架構建立之外,我們也正在重新與大自然連結,重建感受力。

吃飽喝足,我們繼續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