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穎同學作品
李怡蒨同學作品
問: 以上三張的影像作品, 你喜歡哪一張? 為何喜歡 ?
我: 上左. 喜歡的原因不是很明白,這張事物種類多,圖地關係恰當,動靜態兼具。"感覺上" 訊息厚度較深。
(訊息深度是什麼?)
影像三層
Layer-1. 事物狀態
Layer-2. 視覺語言及其結構
Layer-3. 影像語意
01. 視覺元素
02. 影子語言
03. 空間感
04. 時間感
Layer-2(2): 及其結構
完形: 簡潔, 對稱, 內聚力,封閉且分離的輪廓線。
問: 現在來看喜歡哪張?
我: 上右. 影像有對稱性,上下對稱。影像是鏡像又非鏡像的弔詭。鏡中影像多了手,極富暗示,充滿想像。
策展人(Curator)的前身是評論家(Critic)
1. 一個好的評論家必須用客觀的,有根據的意見。 而客觀的意見來根源是來自歷史(事件. 大師作品. 公認的評論...etc), 或來自科學的研究 (心理學, 視覺生理...etc)
2. 技巧: 要會 "反著" 看照片影像,攝影者抽離現場情感,最後憑直覺按快門。
選擇用 "直覺"
編輯用 "思考"
所以
#用輕便相機 (135底片機, 數位相機, 手機): 拍攝過程簡單快速, 用直覺拍照。
#用大型相機 (120, 4x5): 拍攝過程不便緩慢,用思考拍照。
靜物作業, 暗房沖洗都是要強迫創作者慢下來,用思考拍照。
及其結構:主詞/形容詞 & 對稱/完形
結構是可見也不可見 (西洋橋有橋墩樑柱, 中式拱橋沒有看到橋墩)
Key: 相互作用力,dynamic force,有力量就有方向。
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和
鄭桑溪老師作品
三個小朋友為主體(主詞),藉由數量 (3個)和許多圓形矩形(gradation)與整張影像內的其他元素做連結群化,整個影像有力量有方向。
下面作品裡有五個三角形, 使得影像敘事之外兼具美感.
另外, 這張照片裡的蘭嶼婦女對著鄭老師的鏡頭靦腆又大方,顯現出當時蘭嶼居民的樸質好客。又猜測鄭老師與影中人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讓當地的婦女可以放心對著一個外來者的鏡頭。
鄭桑溪老師作品
群化: 有方向 . 有作用力
鄭桑溪老師作品
美國水兵與白宮群化. 洋鬼子與七爺八爺群化.
鄭桑溪老師作品
左圖: 棋手與棋影群化
右圖: 小朋友剪影(黑人)與影子(黑人), 但藉由地心引力, 觀者 "稍微" 想一下就可以數出來這裡面有幾個人. (小趣味的線索, 讓觀者參與影像).
又影像中的左右人影弧度使人群自成圓形, 主詞內聚.
Photography = 用光來當畫筆,繪畫創作。
鄭桑溪老師作品
兩兩對稱, 你看到幾個對稱呢?
可以是物體本身的對稱性: 主詞的輪廓線對稱
亦可以是兩個物體的對稱: 群化
群化: 形體或方向的具象群化。或是語意上不可見的語意群化。
多個交叉群化使得畫面好看,鄭桑溪老師是這方面的天才。
結構即構圖, 簡單來說就是畫面要充滿.
鄭桑溪老師作品
藝術可貴之處在於過濾雜塵清新世界
好的影像必須要過濾掉個人的情感, 這樣才能放諸世界.
問: 回來思穎的兩枚影像,那個好? 試分析
我: 又回來左邊這張
右邊這張: 比較是利用弔詭手段引誘觀者進入影像去了解作者想說的話。Photo frame指的是一個影像作品,鏡子代表影像的另一面,也就是影像作品背後其實加入了人為的操作。這邊的人手是比較暗調的,讓人比較傾向聯想到負面的黑幕操作。
左邊這張: 讓我想到腸枯思竭的創作者。放大鏡就是我們的頭: 一邊是大腦一邊是耳鼻口眼等感官。眼鏡影子空洞得讓人覺得無神放空.,書寫創作的筆尖是折斷的,放大鏡的另一邊是大腦裡枯枝落葉。
交叉群化多使得訊息厚度加深,影像結構堅固又隱而不顯。 (結構上來看: 左邊是中式拱橋, 右邊是西式大橋.)
辨認. 整理. 聯想
反覆辨認整理聯想
腦袋大滿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