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24 NG大師不NG: Steve McCurry 晃/影

2018.3.24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上午

時間|2018 / 02 / 24 – 2018 / 05 / 06
地址|MOCA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門票| 50 元


Nation Geography magazine 是我的最喜愛的攝影雜誌之一,裡面的珍奇野獸,戰地苦難,異國風情,都是我喜愛的影像。當然,National Geography 的攝影強者們(NG大師)也是我崇拜的偶像。

今天,好不容易排到時間,趕緊來朝聖一番。

先說說看完後整體的感想:(非常純粹個人的觀點)
感覺整個展覽好像有想教育台灣朋友攝影不只是會按快門,是影像的呈現,應該是說:影像是能要傳遞的訊息,但是這個展覽裡這部分少了些。

有形式,但沒吃到牛肉。

在狹小空間內塞入過多的作品與不太容易理解的“梗”,讓人緊張到有點窒息,甚至讓我感到困惑策展人是否有在賣弄的意味(這個後面再多說明)。

大多數的展出的作品都相當精彩,一張一張看下來彷彿跟著作者一起遊歷奇異的世界,有悲傷,有歡樂,有新奇,有更多的無奈。 正如這個展覽的英文名字:
Wanderful = Wander+Wonderful

整體上,我是覺得可惜了大師的作品,但也希望這樣的創意展覽可以讓台灣朋友對影像多一些思考。

(不禁想說Steve McCurry與策展人在這個展覽裡各佔多少比率?)



這個展覽從這張開始:1984年/阿富汗少女
阿富汗少女當作開場再恰當不過了,而且用立體拼圖的方式解構的這個影像,讓參觀者想一下:影像還可以是什麼?想要說什麼?
這個我還蠻喜歡的,加上兩側的鏡子反射,多了虛實,多了趣味,讓我一開始還蠻驚豔這個設計。



(想到阿寶師說的:要多出國走走呀,多體驗異文化。) 英雄所見一致呀!

很喜歡這樣的設計,有點像燈箱幻燈片的方式呈現作品,這次有一系列5-6張這樣的作品展出。 作者拍人像的功力真的太絕妙了,光線與神情恰到好處。






以上是我人喜歡的部份。

接下來說說,我自己比較不解與不愛的部分


這個展覽裡有三個展覽小間,作品用懸吊或空間簍空的方式,似乎想讓空間可以放得下更多作品,也可以讓作品們互相呼應。但是我覺得有點凌亂,視線被干擾,或者有點擁擠到喘不過氣來。


這個作品做成巨大的門簾,剛好路過聽到導覽員說這個設計是要讓影像虛的木柱與真實的水泥柱貼在一起,讓參觀者可以摸摸這個既虛又實的柱子,感受作者當時在宏都拉斯小酒館的現場。

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位置是兩個空間的過場廊道,空間不大,擺上這樣巨幅的影像,很難讓參觀者,發現這個“梗”。回家上網查詢這個作品,光是看網路上的照片,就可以感受這照片的好: 拍出少女因為晚霞光線襯托出臉上稚嫩又無奈的神情,頗有阿富汗少女的神韻。但是展場這樣的安排,無法顯現出這樣照片原本的美好。我會說有創意有可惜。


最後的展間裡,想說明一張好的影像會有視覺的焦點。一開始會燈光全亮照明整個影像,接下來會全暗,只留下局部光點,指出視覺的焦點在這邊。
只不過這個過程全亮到光點出現間隔時間太久了,我已經看得比其他參觀者慢得許多,沒看到光線變暗只剩亮點。要不是我回頭去其他展間收集資料,回頭過來這邊才發現有這樣的趣味安排,才開始研究一下這個巧妙的安排。


 

最後說說這個令我費解的安排,這個牆面就擺這兩張照片,感覺Sony有大力贊助這個展覽 ( XD, kidding)。
到這個展牆的前面,有放個電視,播放著 訪問Steve McCurry的訪問片段,其中有說到,他喜歡拍閱讀,到世界各地,有看到閱讀的人,就會想拍照紀錄。或許,這就是為何擺這張作品的原因吧!? 

那旁邊的柯錫杰大師是因為...? 


留言